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親子情緒管理策略

健康家庭的特質

美國家庭服務協會(Family Service of America)對家庭的定義是「家庭是提供它的成員間情緒、身體及經濟的互相扶持。理想上,這種家庭的特質是它的成員間有著親密、深度、連續及許諾的關 係」。 因此家庭不僅是人與人的的組合,同時是提供情緒的支持與安全感的場所。健康的家庭有至少六個特質:默契與許諾、讚美、相聚、良好的溝通模式、精神上的福 祉,及應付危機與壓力的能力。健康的家庭並不是沒有壓力或問題,但是他們能面對困難、在危機中學習處理並與家人一齊成長。因此健康的家庭被稱為「壓力管理 有效家庭」。人際互動過程中,彼此的差異是難免的。如能做適當處理,往往能促成家庭中份子或家庭系統的良性轉變,而帶來正面的後果,甚至還可能增加家庭份 子的凝聚力及關係的成長。但是如果不去面對或處理不當,衝突及彼此的差異則可能帶給家庭人際關係冷漠、失望,甚至引起家中成員彼此間的傷害。

父母的思考習慣與情緒間的關係

一、父母對壓力無法忍受常有的想法:

人 常有的一些的想法如「我必須避免使我焦慮或不愉快的情境,我無法忍受造成這種不愉快的人」;「人都應該表現得比現在的好因為我已經告訴過他道理了,如果他 一犯再犯是不可原諒的」;「在一個看來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我應該要找到解決的方法,我無法忍受這種無法控制的狀態」。 當父母有這些想法信念的時候,會使父母無法忍受生活中不能避免的挫折環境。父母在面對子女的不當行為時,父母的想法「我的子女不應該這麼難教」「子女應該 聽我的」「子女表現不好的時候是我難以忍受的」「子女應該尊敬他的父母」等等的想法都容易使父母氣憤。父母如果無法控制孩子的不當行為而造成壓力時,在父 母的許多「應該」的想法下,情緒失控是極有可能的。

父 母在以上的情形下,如果找到諮商員或朋友作情緒上的宣洩會感覺比較好一點。但是並不能使父母下次面對同樣的情形時,情緒有所改善。反而還可能因此產生理性 情緒心理學中所謂的複情緒。複情緒是指人往往對自己情緒加以解釋而產生的第二個情緒。例如因為生氣而產生的罪惡感﹐「我發脾氣實在沒修養」﹔因為自己憤怒 而有的生氣情緒,「我氣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生氣」﹔或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怒氣而有的挫折感﹐「我為什麼就控制不了我的脾氣呢?我太失敗了」。父母需要檢視 父母的想法,保持合理的部份並且對不合實際、不符邏輯的想法加以調整。當父母的想法中開始有彈性、具客觀性時,父母就比較能夠不陷入怒氣中,而能有比較健 康的情緒。父母一方面盡力改善客觀環境,一方面學習暫時在不理想的環境中減少自己帶來的情緒壓力。若實在不能改變,可以學習如何去面對一個不能改變又不如 自己理想的環境。

二、父母運用改變想法因而改變情緒的方法及技巧介紹

1. 在挑斥你的想法之前先要接受你已經產生的情緒

允許自己擁有的負面情緒像生氣,不需要否認或合理化自己的情緒。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實在不喜歡自己失控的行為。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我不生氣。但是至少現在我還是個需要學習的人」

2. 其次接受擁有這些負面情緒的你:

父母雖然有這些不理想的負面情緒,但並不表示因為有這些情緒我就是一個徹底糟糕的人或是全然失敗的父母。這只是證明我是一個平凡人還需要學習。

對自己的想法作改變:為人父母的對自己的想法有更新學習的態度。並

且對妨礙我們對孩子有耐心的想法提出挑戰。

例如:

(1) 挑斥一「如果我認為我說過他們,他們就應該聽話而馬上改變,有什麼證據顯示教訓的頻繁就能使子女改變?

(2) 挑斥二「如果我繼續堅決的認為我的子女一定要馬上有我理想的表現,結果會怎樣?我就能使子女改變嗎?還是我一直會陷入氣憤中?我這樣堅持對我、對教育子女有幫助嗎?使我們的孩子覺得我是好意?是愛他的嗎?」

(3) 挑斥三「雖然我希望一切不理想的狀況可以馬上改善,但是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4) 挑斥四「現在的狀況並非完全不如理想,只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理想」,「誰說子女的問題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教育部長都不一定會知道如何辦。子女接受的影響來自許多的來源,父母只能就父母可以影響的部份期待自己,父母是無法保證子女的所有問題父母都能解決的」。

(5) 挑斥五「我的子女並不是搗蛋鬼,只是他有他的困難因此有今天不理想的的行為而已」。

(6) 挑斥六「我繼續要求他們一定要表現比現在好有什麼好處?他們就會表現得好?我就能更冷靜的處理」。

(7) 挑斥七「我當然希望我的子女會感激我的付出及關心,但是我 又為什麼一定要他們不能表現負面情緒呢?學習必須要有壓力,我的子女就如我一樣討厭壓力。為什麼一定要子女現在就感激製造他們壓力的人呢?」

3. 挑斥例句:

(1)「教養一個自閉傾向子女的生活本來就是辛苦的尤其越有心的父母越辛苦。我要求生活一定是輕鬆的對我的生活沒有幫助只是更難適應而已。」

(2)「要教養孩子的確是不容易。但並不是完全不能忍受,只是有些辛苦」。

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環境並非完全不能忍受只是有壓力或不符自己完全的理想。如果父母能增加父母挫折的忍受能力,對於不理想的狀況的感覺是失望﹑遺憾而不是焦慮﹑氣憤的話,父母就有機會在現存系統中爭取改善的機會。改變想法是可以改變情緒的溫度的。

4. 轉換我們的想法:

(1)「他的表現,不一定就是不尊敬我」

(2)「子女不會因為我生氣就尊敬我」

(3)「生活太辛苦了我無法忍受」

(4)「我應該有辦法去處理這個狀況,我不能忍受我居然無法處理好這個環境或狀態。」

(5)「別人不應該使我處在這麼不方便的環境中」

結語:用心情編織一生的親子情

家 庭是提供它的成員間情緒、身體及經濟的互相扶持的社會系統,這是一種有著親密、深度、連續及許諾的關係。並提供情緒的支持與安全感的場所。健康家庭是具有 有效處理壓力,克服困難、由危機中與家人一齊成長特色的。家庭是人際互動的系統,因此在家中的成員中難免衝突。家庭可以因為對衝突適當的處理而帶來家庭的 成長。但是在情緒的影響下,家庭份子也會因為失望、衝突等因素導致家中成員彼此間的傷害。為人父母者如果可以嘗試去察覺自己在情景中的解釋習慣,學習控制 自己的情緒,增加想法信念中的彈性,以接近人性及現實的觀點去認知及解釋孩子的行為時,親子問題的處理效果是比較樂觀的。


轉述:東海教授 武自珍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意見: